列举几个印象深刻的片段吧。
康熙平定三番后,重赏大臣们,当然赏赐的不是金银更不是珠宝,而是一些稻米,是化名为行痴的顺治改良的水稻品种,据说收成多了三成,康熙问,诸位大臣你们可明白我将稻米赐予你们是何用意吗?
于是有了以下回答:
康熙明显不满意,直接点名周培公。
而周培公对于康熙帝的了解完全超过前三位:
康熙曾经在宫中柱子上刻上了三件事,三番,河务,漕运,作为对自己的警醒,并立志二十年解决这三件大事。
像是康熙这样的好大喜功的皇帝,三番一旦解决,他一定会开启下一个窗口,当然平定三番时,台湾闹事,沙俄趁机捣乱,也让康熙心烦不已。
所以,当康熙问其理解时,他回答的果决而精确。
前段时间跟朋友聊天,他说起了自己的一个朋友,这位朋友在某个规模挺大的传统制造公司做IT,在非互联网公司,IT并不是一个吃香的职位。
但是这位朋友却很有办法,毕竟是一个部门,所以公司的会议是有资格列席的,看起来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,他自己却有着自己一套办事套路。
公司经常会在会议上提出一些议题,例如管理,生产效率,成本控制,部门衔接等等,他会非常用心的记录,尤其是老板的一些规划,安排,疑虑等等,他更是放在了心上。
会议结束后就开始研究,自己的部门跟老板的这些规划,安排,疑虑,调整有什么联系,自己可以推荐哪些真正可以帮助到公司的IT产品让老板选择。当然,他推荐时会把资料准备全,让老板可以真正了解。
慢慢的,老板开始关注他的工作,也看得出他是真心为了公司考虑,对他越来越信任,上了几套软件系统后,他开始变得不可或缺,在公司的话语权也就越来越强。
所以,同样是做事,有些人就能做到格外出色。
这是听到的太多次的所谓理由,其实,统统都是借口。
做好分内事是每个人的本分,就如同一支球队,每个位置上的球员都做好,这支球队就会非常强大。后卫总不能因为前锋浪费了几次机会就放弃防守,前锋更不能因为中场出现了几次传球失误就不再跑位,在后卫出现了失误被对方打穿时门将应该勇敢的站出来最后一搏……
别人会不会做,会不会做好是别人的事,首先要做好自己。
反过来想一下,别人不接受我们的建议,会不会是因为我们做的不够好呢?不更应该多做几次,做到更好吗?
还有两个片段印象深刻,康熙大骂姚启圣。
康熙不愧是驾驭群臣的高人,深刻的了解每一位重臣的性格特点,根据其性格特点来制定管理策略,姚启圣,迂腐,矫情,文人的那种天生的小气,自视甚高,放肆,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极致,褒奖只会让其更加嚣张,有恃无恐,痛骂之,让其自省,反而是最好的方法。毕竟他是一个聪明人,而且真的想做一番事业。
<本文完>